2015年初加入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后,就着手少层黑磷及其它量子材料的光谱研究,目前已取得多项进展。
截至2017年底,复旦发展研究院共接收了来自22个国家的34位访问学者。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一批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青年访问学者经上海论坛来到复旦。
这些举措,也为其自身的未来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源源动力。利用产品、研究、交流、培训、推介、数据开放共享六大体系,智库内部和政策制定者、媒体、意见领袖的良好关系得以加强。近年来,结合智库的建设发展,上海论坛不断为智库提供思想产品、输出资源与能量,共享智力资源,在支持和涵养智库建设与发展的同时,加强公众影响,促进国际交流,已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智库型生态圈。智库中心连续三年组织上海高校智库专家出版《全球思想版图》系列图书在研究体系建设方面,智库中心积极对标国际顶尖标准,立足中国特色,开展了诸如《国外高校智库学者的流动性研究》、《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路径研究》、《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上海实践研究》等课题研究。通过由这一活动搭建的交流和沟通桥梁,论坛国际顾问团成员和战略合作伙伴与复旦发展研究院乃至复旦大学结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国际人文交流机制的持续进行添砖加瓦
利用产品、研究、交流、培训、推介、数据开放共享六大体系,智库内部和政策制定者、媒体、意见领袖的良好关系得以加强。复旦发展研究院上海论坛荣获2017CTTI-BPA智库最佳实践奖智库最佳活动特等奖证书上海论坛的发展,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从封闭到开放、从传统论坛形式到新型智库型论坛的发展过程。观鸟爱好者、复旦校友谢世祥如是说,而在他辗转世界各地观鸟的过程中,复旦大学标本馆亦是他经常来参观学习的地方。
当时流行的收录方法就是拿着标本一张一张录入信息,但钟扬老师和我都觉得这种方式会损坏原始标本。大中型哺乳类动物景观内:虎狮,橱柜内均为中国哺乳类动物哺乳、鸟类为其中最大的两个展厅,种类繁多、制作精美。时代在进步,科学也在不断发展,我们的标本事业,也要与时俱进跟上脚步嘛,要让大家愿意看,看了之后能学到东西,这才是有意思、有意义的科普。而关于一件件关于标本的故事,也正在筹备制作当中。
和标本们待的时间久了,感情也深了,说到底就是一份责任心,踏踏实实干好每一天。他是个非常有激情的人,而且知人善任,组织能力非常强,在他带领下工作是很难忘的经历。
西藏沙棘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分布区域广泛而分散、植株矮小,为了寻找它们,陆帆跟随张文驹教授及其团队跑遍了整个西藏及青海、云南。要把几千件标本完好、清晰地陈列出来,绝非易事,在新馆的建设过程中,唐仕敏也碰到了各种难题。新馆落成:三年心血打造五个展馆陈列三千动物标本三年前,生命科学学院几十年积累储存的数千件动物标本,既热闹又有些拥挤。复旦大学动植物标本收集和储藏是在国内高校中相对较早的,从我爷爷那辈算起,上世纪五十年代了,算算到如今都有六十来年了。
动物标本馆中景观场景的制作更是一大亮点。这只骆驼之前只能放在房间最拐角的地方,现在好了,放进了景观里,看上去就像在大沙漠里行走。如果整理工作完成了却破坏了标本,那是对前人的不尊敬,也是不负责任。在标本馆,大家可以近距离接触这些动物,看到它们不同的形态,很多是在自然界、动物园都很难得到的体验。
翻开一本本泛黄的标本图册,陆帆对每一件标本都如数家珍,而这八万份植物标本,无一不经他的整理。大型鹤形目鹳形目景观内鹳形目、鹤形目。
2006年,为响应教育部号召,实现高校馆藏标本的数字化管理,在钟扬的带领下,陆帆开始了复旦大学植物标本馆的数字化入库工作。标本的制作过程和保护工作都是很繁琐的,稍有差池标本都会遭到损坏,所以一定要做个有心人。
白鳍豚、江豚响应号召:植物标本跨越半个多世纪 整理入库八万余件与形神各异的动物标本不同,走廊另一头的植物标本馆里,十万多件植物标本在这里静静陈列,而1987年参加工作的陆帆,已经陪伴了它们整整31年。在生命科学学院迁至江湾校区的日子里,它和安放其中的十多万件珍贵动植物标本一起,静静地守在原地。钟老师说:‘事情要做,标本也要保护。哺乳类、鸟类、昆虫、植物,以及鱼类、两栖、爬行动物姿态标本,鱼类、两栖、爬行动物浸制标本六个部分组成了相较之前扩大一倍多的标本馆。下面那只是金丝猴,它和长臂猿就不一样,它更喜欢在低处活动。2015年,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毛裕民捐赠款项,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陈浩明亲自挂帅进行标本馆房间装修以及场馆陈列布置。
12个橱柜中包括鹃形目、鸮形目、佛法僧目、鴷形目和雀形目。在复旦大学的标本馆里,每一种动物标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形态,它们的生命定格在死去的瞬间,而唐仕敏则负责将它们带回实验室,进行制作,让它们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而现在,这些标本也正在走进校园,走进中小学生的课堂。雀形目:鸫科鸟类几十年间,复旦大学标本馆这些珍贵的标本接待了各地无数科学家前来考证动植物生存地带、分布范围,追溯其几十年间的繁衍地域。
早在90年代末复旦大学标本馆援建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标本馆如今已成为杨浦区生物学教育科普基地,它们成为孩子们眼中更为神奇的存在,为孩子们带来更多科学研究的乐趣,启迪着一双双探求知识的眼睛。曾经,与热热闹闹的动植物世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稀少的参观者,橱窗里的动物们目光炯炯,形神各异,橱窗外却观者寥寥。
截至2009年,复旦大学标本馆的八万件植物标本全部完成数字化入库,且原始标本无一损毁,完备的材料、详实的记录,使它们成为中国高校植物标本库的重要资料。正是靠着这几大本密密麻麻的记录,才有了如今详实确凿的记录。如何将几十年间制作的标本一件件归纳整理清楚?父亲的笔记起到了巨大作用。在一处活灵活现的猴类景观点,唐仕敏这样介绍:每种动物都有它生活的层次,在制作标本时,就要考虑到它们的生活情境来设计动作,制作景观时,也尽量依照它们的习性来还原,尽可能营造一种真实的自然状态。
这只云雀是1984年在上海采集的标本,那只中华鲟是从上海动物园采集而来的……唐仕敏对每一件标本都视若珍宝,那些背后的故事,他都能够娓娓道来,也让这个无声的动植物乐园充满生机。谈到制作标本的心愿,唐仕敏如是说。
最大心愿:立足科研,服务大众 要研究的东西都长在书本上,长在电脑里,那就离同学们太远了。两馆中存放着珍贵的大熊猫、白鳍豚、灵长类以及鹤、鹳、猛禽、鸡类等国家级一级保护鸟类标本,绝大部分标本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唐仕敏的父亲从全国各地采集及上海动物园收集所制。
还有我十分敬佩的钟扬教授,为种子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我有一群非常优秀的同事,比如为了采集西藏沙棘样本七八年内去了西藏不下十次的张文驹教授,为了红景天样本七上高原的宋志平教授。
面对这个从自己爷爷、父亲手中延续传承下来的动物标本馆,能够拥有更好的条件保存下去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这是唐仕敏最大的心愿。薪火相传:把标本馆一代代做得更好热情、有心、坚持这三个词是唐仕敏的坚守。和唐仕敏一样,还有几年便将退休的陆帆,也希望能够有一个真正懂标本、爱标本的人接过自己的工作:那我们才能是真正放心了。平时我们在大自然里看到的是动态的、距离较远的鸟,而到这里,就可以再近距离细致观察这些鸟类的细部,这其实是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让我们得以更加直观、细致地去理解它们。
在唐仕敏的办公桌上,叠着厚厚几摞泛黄的资料,里面全是唐仕敏及其父亲的手记,一页页清晰记载着每一件标本的种类、采集时间、采集地点等信息。历经近三年,动植物标本整修及整理,现已初见规模。
现今保存完好的标本及记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工作三十多年来,他也无数次被问及为何会留下来,唐仕敏总是用这三个词认真地回答对方。
种子植物,藻类、菌类、苔藓、蕨类……植物标本馆内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植物大类,其中不乏银杉、珙桐这些珍贵的植物标本。这是我一辈子的事业,也是一辈子的交代。